第165章 故土难离,如何破局?(2 / 2)

无论哪个时代,让村民集体搬迁的工作量都是最大的。

涉及土地、房屋、祖坟以及经济利益等事宜。

有时候还得应付村民的无理要求,这就很考验个人能力。

“村民的反馈意见,我已经了解清楚。”

“稍后我们再为这些问题,制定相关的政策。”

“现在我们首要做的,就是确定九个村庄的选址。”

有部分村民提出,想要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,附近还得有肥沃的土地。

这样的要求就很无理,哪怕是山匪,也很难找到依山傍水之地。

这种地方可以称为世外桃源,南荒土地贫瘠,哪里有现成的沃野。

肥沃的土壤也需要精心培育,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。

郭曹掾拿出地图,众人根据自己的想法,在地图上先行画圈。

包括主簿、曹掾、督邮在内的十五人,分别画了十五个圈。

吴眠就先让这三人说说自己的想法。

“大人,因为药王村主要依靠药山上的草药,所以不能离药山太远。”

“旧址离官道太远,不利于药商收购药材。”

“我认为新址的选择应该在药山与官道之间,靠近官道的地方。”

木成舟的看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,之前就为药王村制定了特色产业。

常山这种药材生长在药山,就算周围良田少,村民也能通过采药致富。

要致富,先修路,没有路就想办法靠近路,吴眠对此也很认同。

药王村的选址就这么敲定了。

“大人,青丝村大部分是绣娘,特色产业靠的是纺织。”

“我选择的新址,既能靠近县城,也能靠近官道。”

“不韦周边良田稀少,还能为其它村庄让出一个名额。”

郭曹掾的提议,一部分人赞同,一部分反对。

对于青丝村的选址,吴眠持不同意见。

“虽然青丝村的产业为纺织,但也需节约成本。”

“这些妇女可以种桑养蚕,桑对于土壤要求并不高。”

“她们可以没有良田,但不能没有土地。”

听完县令大人的分析,那些之前赞同提议的,都有些惭愧。

他们总认为纺织业只需要一块地方就行,却忘了特色的含义。

真正的特色是用村子的土地,从种桑养蚕开始,直至成品完成。

自始至终,全部都在青丝村完成,那才叫真正的特色产业。

最终青丝村的新址,被定在城南方向的高黎贡山山脉附近。

这里周边有野地可供开垦,土地不算肥沃,种桑却绰绰有余。

“大人,石羊村可保留旧址当作羊圈。”

“新址可选择在山脚附近,那里有一片野地,可供其开垦种田。”

“周围树木众多,闲时还能烧些木炭补贴家用。”

诸葛云的提议倒是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。

毕竟那一个时辰的山路,实在是折磨人。

其余六个村庄的新址,也在众人的商议中逐个敲定。

接下来,就到了大家最头疼的环节。

吴眠手指无意识的敲击桌案,目光中充满探究之意。

“诸位,村民故土难离,我们如何破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