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后杨植边回忆,边稍微修改一些句子,完成了第一篇文章。
第二道题的字面意思是“物资匮乏”,出自《大学》“格物而穷其理”。
第二题是杨植喜欢的认识论,但是他不想放飞自我大发议论,用南昌版《三年科举五年模拟》中的一篇关于格物致知认识论的万能范文即可。
于是略加思索后,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下破题“穷理即以致知,致知诚在乎格物矣。”
承题写道:“夫物之理,必待乎穷也,穷理即以致知,不可释经之所谓乎。”
反正就是翻来覆去车轱辘话,理呀,物呀,知呀。最后结尾束股云“夫物者,物有本末之物也;而知者,知所先后之知也。穷理即以致知。经所调致知在格物如此。”
完美!吉安府、南昌府出才子真不是盖的!
检查一遍后,杨植开始誉写,见黄书吏愁眉苦脸,像便秘一样,自己只得慢慢在试卷上书写。
不能第一个交卷,那显得太突出;也不能最后交卷,那显得太无能!
杨植坐了半晌,见日影西移,约有一半考生交卷,向黄书吏使个眼色,两人一前一后上台交上卷子和草稿纸。
张鳌山接过试卷看到上面的名字,抬头看了杨植一眼,又看了一遍文章,皱着眉厉声说:“你这文章怎么写的?”
卧槽!先听话风不对!再看表情不对!
跟设想完全不符!丛兰丛巡抚你怎么打招呼的?难道不应该张大宗师看都不看卷子,提笔就画圈,当场宣布过关吗?
张鳌山大宗师,你也是吉安府出来的!罗钦顺是你的同乡,前辈!他要收我为弟子,你会不知道?
事与愿违,莫非其中有什么隐情?
不要慌,还有后手!你们以为我在山巅,其实我在大气层!
杨植解释说:“大宗师,我的破题虽然平实,但我的文章是凤头猪肚豹尾,里面另有精彩之处!”
说着,杨植凑近张鳌山,指着卷子上某段,低声对张提学说道:“宁王本月即将反叛!
大宗师,你也不想让世人知道你失身于宁王,晚节不保吧?”
初夏的天气清爽宜人,但张鳌山突然感觉汗流浃背,浑身躁热。
这是什么话!张鳌山瞪着杨植喝道:“你说话倭里倭气!是不是跟洋山岛的日本客商学的?”
定定神又看卷子,说:“这一段好在何处?”
杨植恭恭敬敬回复说:“这一段化腐朽为神奇,正是我的绝妙之处!我能自圆其说,不但无过,说是有功也没有问题!”
张鳌山犹豫、纠结,心中天人交战,抬起头盯着杨植。
杨植一拍胸脯:“大宗师,请看我这对如山泉清澈的眼睛,还有我这张诚实的脸!”
时间在流逝,日头向西沉落,众考生在后面等着交卷。
张鳌山一咬牙一跺脚,提笔在杨植的卷子上打了三个红圈,说道:“好文章,我点你为案首!”
顿时考生一阵感叹,这是何等的幸运儿!
听得此言,一名凤阳考生自豪地大声宣布:“杨植是我们凤阳县的!他是县试、府试案首!”
卧槽!围观的江北五府考生发出惊叹!
凤阳府连同整个南直北考区,自从盘古开天地,三皇五帝到如今,从来没有出过小三元案首,今天在场的各位见证了历史!
杨植一把拳,对众考生作个揖说:“众所周知,本人钟爱气学!虽然与大宗师的学术观点不同,但大宗师毅然摒弃门户之见,纯以文章论优劣,他才是吾辈学子人生楷模!小子腐草之萤光,怎及天心之皓月!”
众考生向杨植投来钦佩的目光,这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居然还钻研气学!
众考生又向张鳌山不由自主地躬身行大礼,说道:“大宗师高义!德配春秋大家!”
张鳌山暗戳戳地捏紧拳头,很想使出一招“黑虎掏心”,把杨植打下讲台。却见杨植冲着人群中一个老头子招手:“老黄,你过来!”
那个老头在众目睽睽之下,畏畏缩缩地走过来。杨植一把拉住老头,对张鳌山说道:“此人是我凤阳县的黄书吏,文章做得极好,只可惜时运不济!请大宗师看看他的文章,并不在吾之下!”
如果眼神能杀人,杨植早就被万剑穿心了。
杨植脸上带着谦恭的微笑,又向张鳌山施了一礼。
张鳌山愣了一会,扯过黄老童生的考卷瞄一眼,提笔在卷子上打一个圈说:“你也过了。”
幸福来得太突然!黄书吏腿一软,差点给张鳌山跪下,被杨植坚定而有力的大手扶住。
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,黄书吏像脚踩在棉花上,腾云驾雾般走出考场。这一切来得太不真实,太不可思议!
走到府学大门口,黄书吏才突然醒悟过来。他眼泪鼻涕乱喷,跳将起来,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,笑了一声,道:“噫!好了!我中了!”说着,往后一跤跌倒,牙关咬紧,不省人事。杨植慌了,忙解下水壶,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。
黄书吏爬将起来,又拍着手大笑道:“噫!好!我中了!”笑着不由分说,就往门外飞跑,把杨植和考生都吓了一跳。
跑出大门不多路,一脚踹在塘里,挣起来,头发都跌散了,两手黄泥,淋淋漓漓一身的水。
值守的衙役们见惯不惊早有准备,从塘沿拖起黄书吏,说道:“谁尿黄,快来滋醒他!”
杨植和同县考生忙把黄书吏抢过来,扇几个耳光,才把黄书吏打醒。
黄书吏一路上又哭又笑,絮絮叨叨,称杨植是他的再造父母重生爹娘,非要拉着杨植拜把子,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
就在此时,身边有人冷哼一声,道:“井底之蛙,没见过世面,得意忘形!”
凤阳县考生转头望去,却是凤阳府宿州考生刘羌栋和杨立。
杨植已是小三元案首,心理极具优势,问道:“你二人过了关没有?”
刘羌栋傲然道:“我乃宿州案首,怎会考不过!只是杨立兄弟没有通过。”
杨植吃惊道:“考前杨立夸下海口,说要一鸣惊人,写出新意!我看大宗师很喜欢我这种观点虽小众,但鲜明独特的文章!杨立兄弟应该能过的呀!”
杨立愤愤说道:“我在文章中说,我们需要一个充满多元的、包容的大明,不是一个让少数人占领绝对话语权的大明!”
杨植奇道:“理学心学气学,道教儒教释教回教,大明怎么不多元、不包容了?”
杨立冷笑道:“这不是多元不是包容!要像西洋番人那样,内阁、礼部兵部刑部等六部尚书由女人、剌儿可东的黑人和阴阳人担任,才是多元与包容!”
杨植和众考生只觉得和杨立无法沟通,遂分手道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