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财(2 / 2)

到了第二天,武王临朝,众诸侯前来朝贺。朝贺结束后,武王对姜子牙说:“殷纣因为大兴土木,耗尽天下财富,又荒淫无道,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败局。朕承蒙众诸侯拥立为君,打算将鹿台的财物分发给天下诸侯,作为赏赐给各夷王制作衣物的费用。设立爵位分为五等,分封土地分为三等,选拔官员只看贤能,安排职位只考虑才能。重视百姓的五常之教,关心百姓的衣食、丧葬和祭祀之事,崇尚诚信、彰显道义,推崇德行、酬报功劳。朕命令诸侯各自带领人马回到本国,安心享用自己的土地。” 武王还下令将摘星楼的殿阁全部拆毁,分发鹿台的财物,发放巨桥仓的粮食,释放被囚禁的箕子,为比干修建坟墓,表彰商容的闾里,释放内宫的宫人,广泛地赏赐四海百姓,百姓们都心悦诚服。于是,武王停止战争,修明文教,将战马放回华山的南面,将耕牛放养在桃林的原野,以此向天下表明不再用兵。武王在朝歌停留了一个月,百姓安居乐业,物产丰富。瑞草生长,凤凰出现,醴泉四溢,甘露降临,景星闪耀,庆云浮现,天下一片祥和,真是太平盛世的景象。有诗为证:

“八十公公杖策行,相逢欢笑话生平;眼中不见干戈事,耳内稀闻战鼓声。每见麒鳞鸾凤现,常听丝竹管弦鸣;而今世上称宁宇,不似当年枕席惊。”

话说武王成为天子后,天人感应,百姓安居乐业,物产丰富,上天降下祥瑞,万民无不心悦诚服。只见天下诸侯纷纷告辞,返回各自的国家。姜子牙进入内庭拜见武王,武王问道:“相父有什么奏章要呈奏?” 姜子牙上奏说:“如今天下已经平定,老臣启奏陛下,应任命官员镇守朝歌。” 武王说:“一切都听从相父的安排,该任用什么官员呢?” 姜子牙说:“如今武庚,陛下既然不杀他,让他镇守本土,以延续商朝的祭祀,那么必须要有人监督看守,用什么人合适呢?” 武王说:“等明天临朝时再商议吧。” 姜子牙退朝回到相府。

到了第二天,武王早早临朝,诸侯朝见完毕。武王说:“朕现在封武庚世代镇守本土,以延续商朝的祭祀。但必须要派人监国,用什么人合适呢?” 武王问完,众臣共同商议,都说:“非亲王不可,应该命令管叔鲜、蔡叔度二位亲王监国。” 武王同意了,随即命令二叔镇守朝歌,并吩咐第二天起驾返回西岐。

武王的圣谕一传出,朝歌的军民和老人等纷纷商议,想要挽留圣驾,暂且不表。话说武王第二天吩咐二叔监国后,便准备起程。只见百姓们扶老携幼,在道路两旁跪拜挽留,大声呼喊:“陛下把我们从水火之中拯救出来,如今一旦要归国,这让我们万民如同失去了父母。希望陛下一视同仁,留在此地,我们百姓将不胜庆幸。” 武王看到百姓挽留,便安慰他们说:“如今朝歌朕已经命令二叔监守,他们会像朕一样,必定不会让你们流离失所。你们应当奉公守法,自然能够安居乐业,又何必非要朕留在这里,才能生活安稳呢?” 百姓们挽留不住,放声大哭,哭声震动天地。武王也觉得十分伤感,又对两个弟弟管叔鲜、蔡叔度说:“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你们不可轻视虐待百姓,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。如果不能体会朕的心意,虐待百姓,朕自有国法处置,绝不会因为是亲人就有所偏袒。二弟你们要互相勉励!” 二叔领命。武王当天就起驾出发,向西岐前进。百姓们哭着送行一段路程后,便返回朝歌,暂且不表。

话说武王离开朝歌,一路前行,已过了许多时日。不知不觉来到了孟津,武王想起昔日渡孟津时,白鱼跃入舟中,当时兵戈扰攘,而如今又是另一番景象,不禁感慨万千。后人有诗咏叹道:

“驾返西岐龙入海,与民软忭乐尧年;放牛桃林开新运,归马华山洗旧膻。箕子囚中先解释,比干墓上有封笺;孟津昔日曾流血,无怪周王念往贤。”

话说武王和姜子牙渡过黄河,经过渑池,出了五关。姜子牙一路前行,忽然想起一同随行征伐而阵亡的将官们,心中十分悲痛。一天,大军来到金鸡岭,经过首阳山时,只见大队人马正行进间,前面有两位道者拦住了去路,他们对门官说:“请帮我们通报姜元帅,我们有话要和他说。” 左右侍卫将此事报告到中军帐,姜子牙急忙走出辕门查看,原来是伯夷、叔齐。姜子牙连忙躬身问道:“二位贤侯找我,有什么指教?” 伯夷说:“姜元帅!如今你们班师回朝,纣王落得个什么下场?” 姜子牙回答说:“纣王无道,天下人共同抛弃了他。我们的军队进兵五关,只见天下诸侯已经在孟津大会师。到了甲子日,纣王的军队人数众多,但不敢与我们的军队对抗,他的前锋部队反而倒戈相向,因此纣王大败,以至于血流成河,纣王最后自焚而死,天下得以平定。我们的君主武王,分发鹿台的财物,发放巨桥仓的粮食,为比干修建坟墓,释放被囚禁的箕子,诸侯们无不心悦诚服,尊武王为天子。如今的天下,已经不是纣王的天下了。”

姜子牙说完,只见伯夷、叔齐仰头哭泣,大声呼喊:“可悲啊!可悲啊!用暴力去取代暴力,这是我想要做的事吗?” 说完,拂袖而去,径直进入首阳山,作了采薇之诗。他们七天不吃周朝的粮食,最终饿死在首阳山。后人有诗凭吊他们:

“昔日阻周兵在咸阳,忠心一点为成汤;三分已去犹啼血,万死无辞立大纲。水土不知新世界。江山还念旧君王;可怜耻食周朝粟,万古常存日月光。”

话说姜子牙的军队经过首阳山,来到燕山,一路上周国的百姓们用箪盛着食物,用壶装着美酒,迎接武王。一天,大军来到西岐山,忽然上大夫散宜生、黄滚前来接驾,率领众官员都在道路两旁俯伏迎接。武王坐在车中,看到众兄弟和黄滚老将军,后面还跟着孙儿黄天爵,感慨地说:“朕东征五年,如今见到你们,心中不禁充满了凄惨之感,忧愁满怀。” 散宜生上前启奏说:“陛下如今登上大位,天下太平,这是天大的喜事。我们能够再次见到陛下,正是龙虎重逢,又能再次欢庆君臣和谐的景象。陛下应该与万民一同享受太平,又为何如此凄惨不悦呢?” 武王说:“朕因为会合诸侯讨伐纣王,东进五关,一路上损失了许多忠良之士,他们没能共享太平,就先去了黄泉。如今你们这些人,有老有少,有活着的,也有死去的,情况各不相同,这让朕不禁有今昔之感,所以郁郁不乐。” 散宜生启奏说:“臣子为尽忠而死,儿子为尽孝而死,都是报答君父的大恩,他们的芳名也会留在史册上,这自然是美事。陛下赐予他们的子孙爵位和俸禄,让他们世代享受国恩,这就是对他们的报答,陛下又何必不开心呢?”

武王与众臣并辔而行,从西岐山到岐州只有七十里路,一路上百姓争相观看,无不欢悦。武王的銮驾被簇拥着,来到西岐城,城中笙歌嘹亮,香气弥漫。武王来到殿前,下了辇车,进入内庭,拜见太姜,祭祀太 -,会见太姬,在显庆殿设下筵席,大会文武百官。正是:

“太平天子排佳宴,龙虎风云聚会时。”

话说武王设宴款待百官,君臣欢乐畅饮,直到喝醉才散去。第二天早朝,文武百官前来参拜完毕,武王说:“有奏章的出班启奏朕,无事就早点退朝。” 话还没说完,姜子牙出班奏道:“老臣奉天命征讨,灭掉纣王,兴立周朝,陛下的大事已经完成。只是有那些在两年征战中阵亡的人仙,需要上天封职。老臣不日就要辞别陛下,前往昆仑山拜见掌教师尊,请求玉牒金符,封赠众人,让他们各安其位,不至于无所依靠。” 武王说:“相父说得很对。”

话还没说完,午门官启奏:“外面有商朝的臣子飞廉、恶来,在午门等候圣旨。” 武王问姜子牙:“如今商朝的臣子来到这里见朕,他们想做什么?” 姜子牙奏道:“飞廉、恶来是纣王的佞臣。之前攻破纣王的时候,这两个奸臣隐匿起来。如今看到天下太平,他们来到这里,想要迷惑陛下,企图谋取爵禄。这样的佞贼,怎么能在天地间多留一日呢?不过老臣有用他们的地方,陛下可以宣他们进入殿庭,等老臣吩咐他们,自有道理。” 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建议,命令宣飞廉、恶来进入殿庭。左右侍卫将二人带到丹墀之下,二人行完拜舞之礼,口称:“亡国之臣飞廉、恶来,愿陛下万岁!” 武王说:“二位爱卿前来,有什么愿望?” 飞廉奏道:“纣王不听忠言,荒淫酒色,因此导致社稷倾覆。臣听说大王仁德传遍四海,天下归心,真可谓能够超越尧、舜。臣因此不远千里,前来求见陛下,愿意效犬马之劳。倘若承蒙陛下收录,能够在陛下左右执鞭侍奉,那就是臣的荣幸了。臣谨献上玉符金册,希望陛下能够接纳。” 姜子牙说:“二位大夫,在纣王手下都曾忠心耿耿,无奈纣王不察,才导致了败亡的灾祸。如今既然归降周朝,那就是弃暗投明,希望陛下录用二位大夫,正所谓‘舍弃顽石而选用美玉’。” 武王听从了姜子牙的话,封飞廉、恶来为中大夫。二人谢恩。后人有诗感叹道:

“贪望高官特地来,金符玉册献金 -;子牙早定防奸计,难免封神剑下灾。”

话说武王封了飞廉、恶来二人后,姜子牙便出朝回到相府,暂且不表。想当年,马氏嘲笑姜子牙成不了大事,竟然抛弃姜子牙另嫁他人。到了如今,武王继承大统,天下归周,四海升平。无论是茅檐草舍,还是穷谷深山,但凡有人烟聚集的地方,无人不知武王伐纣,全是丞相姜子牙的功劳。如今华夏一统,姜子牙出将入相,尽享人间无穷的富贵,权势堪比君主,地位尊崇至极,古今罕见,天下人无不称赞。想当初姜子牙处境艰难时,在渭水之滨隐居垂钓,以为此生将终老于此。谁能料到八十岁时被文王聘请回国,如今竟成就了这般惊天动地的伟业。人们每日谈论,说来说去,这消息终于传到了马氏的耳朵里。

此时的马氏,已嫁给了一个乡村农户。有一天,她听到邻家的一个老婆子对她说:“你当年初嫁的那个姜某,如今可干出了大事业!” 老婆子绘声绘色,前前后后把姜子牙的事说了一遍。马氏听后,顿时满脸通红,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烧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老婆子又接着说道:“当初啊,还是大娘子你看错了!要是当时跟着姜某,如今也能享受这无尽的福分,总好过在这儿守着贫寒日子过活,这只能说是你没那个福气。” 马氏心中犹如油煎火燎,懊悔不已,心中的恼怒也越发强烈。

当时马氏告别老婆子,独自回到家中,坐在屋里,越想越气,暗自埋怨道:“当初怎么就看不上他呢?我这双眼睛,真是白长了!自己想想,就算活一百岁,也不过如此了。天下哪有这么大的贵人,我却错过了,现在还能有什么指望?” 她又想起刚才老婆子说她没福,不禁羞愧难当,觉得自己再无颜面活在这世上,不如寻个自尽了断。于是大哭了一场。可转念又想:“说不定不是他呢,要是听错了,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也有,那我岂不是白白送了性命?” 她自我宽慰了一番,心想,且等到晚上,等丈夫回来,问个明白,再死也不迟。

那天傍晚,农夫张三老从集市卖菜回来,马氏迎上去,收拾好晚饭,和丈夫一起吃了。马氏趁机问道:“如今听说姜子牙出将入相,享尽荣华富贵,这是真的吗?” 张三老听了,连忙赔着笑脸回答:“贤妻你要是不问,我还真不好说,这事千真万确。前些日子姜丞相在朝歌,那威风凛凛的样子,天下诸侯都听他号令。我那时就想带你去见见他,说不定还能讨个小富贵。可我又怕他位高权重,万一惹出什么事来,所以一直没敢说。如今你问起,我就告诉你,只是现在已经晚了。姜丞相回国都好一阵子了,要是当初…… 唉,可惜了。” 马氏听了,半晌无言。张三老怕娘子生气,又安慰了她几句。

马氏假意劝丈夫睡下,自己把全身收拾得干干净净,哭了几声,便悬梁自尽了,一缕魂魄飘往封神台。等张三老发觉时,天已经亮了,马氏早已气绝身亡。张三老无奈,只得买了棺木将她埋葬,此事暂且不表。后人有诗叹道:

“痴死尚望享荣华,应悔当年一念差;三复垂思无计策,悬梁虽死愧黄沙。”

话说姜子牙第二天入朝,面见武王奏道:“昔日老臣奉师父之命下山,辅佐陛下吊民伐罪,本就是顺应天命而兴。人仙皆遭遇杀劫,之前便立下封神榜,放置在封神台上。如今大事已定,人仙的魂魄无所依归,老臣特来启奏陛下,恳请给假前往昆仑山,拜见师尊,求取玉符金册,以便分封众神,让他们早日各安其位。还望陛下准许老臣前去施行。” 武王说:“相父多年来劳苦功高,本应享受太平之福,但此事也关乎大局,不能拖延。相父可速速前往,切莫在仙岛久留,免得朝臣们每日翘首以盼。” 姜子牙说:“老臣怎敢辜负陛下的圣恩,贪图在山林中享乐。” 姜子牙赶忙辞别武王,回到相府,沐浴之后,施展土遁之术,往昆仑山而去。不知后事如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