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禀大将军,有的!第一点,北方有三策,分为上中下策。上策是学习高祖,择汉家宗室女子与鲜卑诸部落领导者通婚,保证友好,每嫁一名女子可保北境数十年无忧;中策是将旧时长城重新冠联、修缮,保境安民,此策虽有些劳民伤财,但是可以一劳永逸;下策是与鲜卑各部开战,如驱逐匈奴一般驱逐鲜卑,此策不但劳民伤财,而且容易死灰复燃,北方草原的主人只会更替,不会消失,此法将会让我们陷入长久的战争泥淖,不利于未来的发展,而且一旦失败,我朝将陷入北莽长期南下,无力抵抗的结果,甚至整个北方都要遭逢大难。”
诸葛亮对于跟鲜卑开战的结果很是悲观。不过从袁熙自己知道的历史看来,也确实如此,鲜卑人正值上升期,一旦中原衰落,鲜卑人就会南下逐步蚕食,最终由鲜卑的拓跋一族建立北魏,取代汉人政权,关键是这中间还经历了“五胡乱华”的惨烈时期。
但是,袁熙经历过乌桓人的欺辱,永远记得“袁芳”这个名义上的姐姐,为了幽州的安宁牺牲自己的样子,他决不允许自己像袁绍那样搞什么和亲;至于修长城,说是一劳永逸,实际上一旦守城的人不行,长城也不过是个摆设,西晋之后,没听说长城挡住过哪个北方种族南下,守卫疆土的永远是人,不是城墙;至于开战,袁熙一定会开战的,但是不是现在,也不是平定汉十三州时,袁熙需要一个契机,一个让鲜卑人彻底弱化时的契机,那个名为独孤紫菱的妾室就是这个契机。
因此袁熙在诸葛亮还没继续说其他四夷的时候,就直接定了性,说道:“按照孔明你的说法,我认为下策最好,虽然风险大,但是收益也大,至于草原上的主人,为什么不可以是我们!继续说说其他地方吧。”
袁熙说完,在场的所有人都直勾勾地看着袁熙,甚至是诸葛亮,那些文官们已经有些激动了,而武将们则是露出了兴奋的眼神,封狼居胥、定远逐北,这可是名留青史的机会,谁不想啊!
于是诸葛亮继续自己的经略:“喏!第二点,公孙康,可以水路并进,做好备战准备,然后找准时机让其弟公孙文懿(公孙渊)去争权,然后以朝廷的名义介入,最好直接剥夺公孙家在辽东的统治权,无论公孙家同不同意,都让大军和官员进驻,重新建州设郡;交州可以用同样的策略,士家内部也有同样的隐患。”